△ 爆肚,麻酱,羊杂汤,饼夹肉。
一秒说出北京美食,你会想到什么?
北京烤鸭?卤煮?豆汁儿?铜火锅?
曾有朋友跟我说,去北京出差,当地人推荐的馆子,就没有一个是吃北京菜的。
烤鸭吧,北京人自己都不怎么爱吃。
卤煮吧,总觉得那就是个小吃,算不得菜。
豆汁儿吧,甭说外地人,有些北京人自己都吃不惯。
火锅吧,还得天冷了吃才对味儿……
△ 如果非得吃烤鸭,很多人会选择四季民福,看着确实诱人。图源:图虫创意
愁人。
难不成真如坊间传闻,“北京无美食,全是穷讲究”?
那这误会可就大了。
北京,还真不是个美食荒漠。
不信,到北京街上瞧一瞧。
博四方精华,兼各族特色。
蒸、煮、煎、炸、烤、烙、爆、冲,各式技艺各显神通。
△ 北京特色早餐。
更有各种百年传承的老字号美食,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诞生出一碗舌尖上的享受。
讲究,北京美食倒是真有。
喝面茶要吸溜儿,涮羊肉要手切,豆汁儿需得配焦圈。
就连熬个白菜,也独成一道风味。
△ 北京鲜鱼口胡同美食街。图源:图虫创意
讲究归讲究,老北京人也极好养活。
窝头萝卜熬白菜,下棋聚酒溜溜鸟。
老北京的美食就如老北京的胡同一样,低调,但各有各的好。
01
炸烙烤,劈里啪啦、热闹!
炸、烙、烤三种技艺,在北京美食里是分不开的。
三种技艺随机组合,先炸再烤、先烙再烤、先炸再烤……
能将各种糕饼的样式儿翻腾出花儿来。
炸糕
△ 掰炸糕。
炸得金黄酥脆的外壳包裹着甜甜的豆沙馅,刚出锅时还能看到表皮上的滋滋油点。
细数北京的炸糕,有江米面炸糕、烫面炸糕、奶油炸糕……
其中当属奶油炸糕营养价值高,也算是北京一道独特的美食。
据传是由蒙古人将草原上的奶制品文化带到了当时的京城,后经过改良,又融入了炸糕中去,成了现在的北京奶油炸糕。
在以前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炸糕因为用油多,算是个奢侈玩意儿。
那时候,在胡同口买个炸糕,小孩儿能开心一整天。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吃糖油混合物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饮食法则。
但偶尔吃个炸糕,也是吃个童年的快乐。
饼
△ 麻酱烧饼。图源:图虫创意
甜口的糖火烧、咸口的麻酱烧饼、带馅儿的门钉肉饼、酥脆的炸咯吱盒……
卖饼的,不管是小摊儿还是大饭店,到了下午六点左右都忙得是不可开交。
下班放学时间买袋麻酱烧饼回家,晚饭直接香一倍!
一层面一层麻酱地卷着,压成饼状,再将外皮裹满芝麻粒,最后烤至酥脆。
掰开烧饼,还能清晰地看到里边的纹理层次、闻到芝麻酱的独特香味儿。
△ 北京南城南来顺柜台。图源:图虫创意
香甜绵软的糖火烧,也是远近闻名。
擀面时加入红糖、麻酱,看似味道相冲的两个食物搭在一起,竟意外的适配。
红糖增加了麻酱的醇厚,麻酱更突出了红糖的香甜,二者相得益彰。
焦圈
△ 焦圈。图源:图虫创意
北京人吃焦圈,可以烧饼夹焦圈、也可以豆汁儿泡焦圈。
上等的焦圈炸出来,色泽金黄,状似手镯,口感焦香酥脆。
配上一口芥菜丝,喝上一口豆汁儿,便是一顿京味儿满满的早餐。
一碗豆汁儿几个焦圈加上一碟儿辣咸菜丝儿,占了五味中的酸、辣、甜、咸四味,独没有苦味,是为人生的期盼。
02
来点喝的,各种滋味儿
干吃太噎,得来点喝的顺顺口。
不过,拿来顺口的也是有讲究的。
它们丝毫不逊色于餐桌上的任何一碗吃食,似乎也成了饭桌上的主角。
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应有尽有。
豆汁儿
△ 一碗豆汁儿。图源:图虫创意
不管北京人自己乐不乐意,在外人眼里,豆汁儿就是跟烤鸭、炸酱面齐名的北京菜代表。
喜欢的恨不得天天喝,几顿不喝就想得紧;
不喜欢的,闻着那股馊味儿直接绕着走。
这馊味儿,正是豆汁儿的精华所在。
豆汁儿用制作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制成,也就是糟粕部分。
据《燕都小食品杂咏》记载:
"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
再配上焦圈和咸菜,“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麻豆腐
△ 麻豆腐制作。
和豆汁儿一样,麻豆腐也出自粉房。
粉房原来是出产粉皮淀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加水一碾,这豆子就分成了三种东西:
顶细的成了豆浆,是正品,用来做淀粉;
顶稀的成了汁儿,即是豆汁儿;
中间一层稠糊凝滞的暗绿色粉浆,装入布袋加热一煮,滤去水份,就是麻豆腐。
因此,从前挑担子走街串巷叫卖豆汁儿的,担子里的另一半八成是麻豆腐。
将雪里蕻、羊尾油、黄豆酱、青韭与麻豆腐一起炒至黏稠后装盘,在中间掏个洞,淋上热辣椒油,香味一下子被激发。
黄的、红的、绿的,各种颜色参杂在一起,煞是好看。
面茶
△ 老北京面茶。图源:图虫创意
北京人喝面茶,一般在早晨。
将小米面煮成糊状,再淋上一层芝麻酱,一碗面茶就可以上桌了。
刚盛好的面茶会很烫,需要吹。这一吹,便吹出了学问。
喝面茶贴边转碗喝,也是北京人的一种讲究。
其实倒也算不上是讲究,因为边吹边转边喝,既不烫,又能一口喝到面茶和麻酱,好吃又省事儿。
03
有点重口,但很香
讲完了润口的小吃食,咱来说点硬核的。
要说硬核,那必然得带肉啊!
铜锅涮肉
△ 北京铜锅涮肉。图源:图虫创意
在以前,涮肉可是北京老百姓下馆子打牙祭的最高配置。
一家人围坐锅前,翻滚的肉片煮熟后捞出,沾上芝麻酱,别提多香了。
遇到饭点座无虚席的时候,一个锅两个人拼,中间加个隔断,也能用。
就像《觉醒年代》里的名场面那样,一个铜锅一个隔板,一端可能是市井的劳力,一端可能是叱咤文坛的大家。
身份地位差距悬殊却能坐在一个桌上吃饭,这也是老北京独特的魅力。
卤煮
△ 卤煮。
火烧切井字,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
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卤煮火烧。
汤头咸香浓郁,火烧、豆腐吸饱了汤汁,软糯可口。
肥头也被炖的烂糊入味儿,一口下去口感香糯。
还有小肠,处理得干干净净,丝毫没有异味,越嚼越香。
每一口都能吃到不同的料,都是不同的体验,算是北京街头必点美食。
炒肝儿
△ 炒肝。图源:图虫创意
“北京的炒肝儿——缺心少肺”。
北京炒肝儿主要以由猪大肠和猪肝为原料,加淀粉勾出浓芡,浓香诱人。
炒肝儿作为老北京的一道传统早点,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地道美食。
早起来一口,既有猪大肠的香味儿,又有猪肝的嚼劲。
这早餐,也挺硬核!
△ 如今整饬一新的北京钟鼓胡同,少了老胡同的杂乱无章,也少了些闹腾的生活气。
北京胡同闻名天下,北京美食也像胡同那样,充满了烟火气、人情味儿。
与其说是穷讲究,倒不如换个文雅的说法——
生活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