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比赛为自己鼓劲 国事迎宾展民众热情
毛利人跳舞庆祝新年。
新西兰足球运动员跳毛利舞。
【环球时报驻新西兰特约记者 王 淼】毛利少年用哈卡舞在机场送别朋友的视频最近火遍社交媒体。视频中的男孩们在登机口的廊桥外,大声唱着毛利歌曲,并随歌声做出马步半蹲的姿势,用双手拍打肩膀、胸口、膝盖等部位,并在舞蹈结束时睁大双眼,吐出舌头……这些都是毛利哈卡舞的经典动作。在新西兰,哈卡舞不仅是当地原住民毛利人的民族象征,也逐渐成为代表新西兰的一张文化名片。
源于战斗,恐吓敌人
哈卡的最初形式来源于战斗。当不同毛利部族发生冲突时,战士们会在开战前跳哈卡舞,对敌人进行威慑和恫吓。舞蹈过程中,战士们会通过怒目圆睁和口吐舌头等扭曲狰狞的表情,警示对方继续挑衅只会落得惨败的下场。同时,战士们拍打身体和跺脚的动作是模仿战斗的技巧,宣示自身强健的身体和勇猛的气势。毛利人将身体的各个部位视作不同的乐器,通过连贯流畅的舞蹈动作和呼喊声表达勇气。
早在1769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首次抵达新西兰时,就曾记录令人震撼的哈卡舞蹈,“哈卡战歌与战舞由肢体的各种姿态组成。舌头伸出难以置信的长度、瞳孔放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令人感到恐惧。”
从19世纪末以来,新西兰国内基本上实现了各族裔的和平共处,哈卡舞蹈的战斗性质也逐渐消退;不过,哈卡本身代表的勇敢、团结与坚持在竞技体育中被充分体现出来。世界各地的人们最熟悉的哈卡舞蹈就是新西兰橄榄球国家队“全黑队”在每场比赛前的精彩表演。这支“全黑队”御用的哈卡舞蹈名叫“卡梅特”,取自18世纪60年代毛利“那提托阿”部落的歌曲和舞蹈动作。卡梅特寓意战胜敌人的狡猾诡计,以歌舞表达“庆祝生命战胜死亡”的颂歌,也是目前“全球最流行的哈卡舞蹈”。从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看,新西兰的橄榄球队早在1905年即以卡梅特作为赛前的开场表演。
不过,如果要追溯哈卡在新西兰体育史上的最早记录,当属1888-1889年新西兰足球队在国际比赛中首次表演哈卡舞蹈,开创了传承至今的体育文化传统。如今,新西兰国家篮球队和新西兰轮滑队等多个对抗类或竞技类比赛队伍在参加国际比赛时,都会以哈卡作为比赛开场前的热身表演。
当然,被挑战的队伍和支持者有时也会提出反对,称如此张扬的歌舞给新西兰的对手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对公平竞争的不尊重。好在目前尚未有明文规定不许在赛前表演哈卡,新西兰人也一直用高亢、猛烈的哈卡舞蹈为自己在比赛中打气。
迎宾舞动作很柔和
毛利学者卡里图认为,哈卡舞蹈“被几代人无知地错误定义为‘战争舞蹈’”。卡里图将哈卡舞蹈定义为“庆祝生命的舞蹈”。另一位毛利舞蹈学者霍克维图认为,哈卡舞蹈是所有毛利舞蹈和仪式的总称,可以用在庆典、迎宾甚至葬礼等多种场合。
每逢外国政要访问新西兰,在惠灵顿总督府前的草坪上,新西兰政府通常都要为到访贵宾举行隆重的毛利欢迎仪式,数十名毛利青少年跳起欢快的哈卡迎宾舞蹈,表达激动和喜悦之情。
毛利人在跳起迎宾的哈卡舞蹈时,动作更加柔和、歌声也更加优美。记者本人在毛利人传统圣地之一的罗托鲁阿曾亲身体验毛利传统迎宾仪式和哈卡舞蹈。其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波依舞蹈。波依是一种白色的小球,一端系着一根绳子。毛利人在跳起波依舞蹈时,会在身体两侧甩动小球,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舞姿。毫不夸张地说,哈卡舞蹈已经成为新西兰欢迎宾客最尊贵的表现形式。
全民都学毛利舞
近年来,新西兰对民族文化愈加重视,哈卡也成为学校艺术教育和民间活动中大力推广的表演形式。记者的儿子在小学中不仅学习毛利语言,也会参与哈卡舞蹈的练习。老师在教授哈卡舞蹈时,不仅会反复讲解动作要领,更重要的是,会介绍每个动作表达的文化含义,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新西兰的中小学还会定期举办地区性和全国性的哈卡舞蹈比赛。从1972年首次举办以来,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哈卡舞蹈每年都会同台竞技。参赛者除了表演传统的哈卡舞蹈剧目,还会加入所在地区特色风格的动作和服饰,争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记者在奥克兰大学舞蹈系学习期间,也曾上过毛利舞蹈家教授的哈卡舞课。让记者记忆犹新的是,毛利舞蹈家在一节教授哈卡舞蹈中表现“死亡”与“灵魂”的课堂上,老师让记者平躺在舞蹈教室的地板上,尝试将手抬起,然后全无控制地任其自由落下。毛利舞蹈家让记者体会在死亡降临瞬间,意识超脱出身体的感觉。他还特别指出,这是当代毛利舞蹈家正在探索的毛利传统观念与现代人生命观结合的课题,这种来自“死亡”的自由感甚至成为现代哈卡编舞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奥克兰大学舞蹈系主任巴克教授曾经自豪地对记者讲,新西兰的教育系统建立起从小学生到博士研究生全教育环节的“哈卡舞蹈教育体系”。由此可见,哈卡在新西兰不仅是“从娃娃抓起”,还成为引领文化前沿的学术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