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与现代奥运会的观赛体验不同,2000多年前到现场看奥运是一场艰苦的“朝圣”之旅。由于交通与基础设施落后,古希腊各地的体育爱好者跋山涉水赶往奥林匹亚不仅需自行解决食宿,可能还要涉险穿越战区。不过对他们而言,当时奥运会的意义远超一场体育盛事,它更关乎文化认同与民族团聚——分布在各地的古希腊人借奥运赛事齐聚一堂,分享见闻、闲话家常,等待祭祀之后的“饕餮盛宴”。
据国际奥委会官网报道,在古希腊奥运会鼎盛时期,观赛人数能超过5万。考虑到当时整个古希腊的人口不到400万,且并非所有人都具备观赛资格,这个比例已是惊人。每逢奥运年,地中海区域就会发生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各城邦的体育健儿及赛事爱好者们从各地奔向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奥林匹亚。
通往奥林匹亚体育场的拱门
由于交通不便,人们行程延误的情况很常见。当时希腊各城邦势力错综复杂、战事频发,旅者为了观赛甚至要直接穿过交战区。
史料记载,旧时的奥林匹亚宗教氛围浓厚,但基础设施薄弱,旅客抵达目的地后大部分需要食宿自理。据称当时镇上只有一家酒店,且多数房间会被预留给权贵。绝大多数普通人会自带帐篷,甚至索性幕天席地。
赛事为期5天,人们在观赛过程中也会遇到“考验”——那时的体育场馆极少设有座位,也没有什么阴凉地,大多数观众都是顶着炎炎夏日为运动员加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夏季河水水位不高,水资源不易获取,洗澡擦身是一种“奢侈”。据说古希腊奥运会期间,奥林匹亚街巷上的很多人身上都“有一股味道”,还有不少人中暑或患病。
即便如此,古希腊人对于参加奥运会仍然乐此不疲。有媒体戏称,当时世界辨别“希腊基因”有两条标准:一是看此人是否热爱运动,另一个就是看其对奥运会的热爱程度——后者被视为“古希腊人的根本文化标识”。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古希腊史教授保罗·克里斯特森表示,历史上多数古代文明在地理分布上都比较“紧凑”,例如古埃及人会集中在尼罗河流域的其中一段繁衍生息。古希腊人却是一个特例:其人口分布比较分散。而奥运会的召开就如同吹响“集结号”,将分布在欧洲各地的古希腊人召集在一起,将奥林匹亚变成一个“盛大的集市”。在这场难得的团聚中,亲朋好友吃吃喝喝、闲话家常,还可以互相分享各地见闻,甚至促成一些生意合作。
古希腊奥运会的核心活动中,有一项是祭拜天神。据国际奥委会官网报道,这场盛大的仪式往往安排在赛事的第三日,东道主当晚会宰杀100头牛献祭,根据习俗,大部分牛肉会现场烤制,然后分给成千上万名观赛者。柴火旺盛、烤肉飘香,这场“饕餮盛宴”是整个奥运会许多人最“喜闻乐见”的环节,因为当晚“没人会空着肚子离开”。
因为食物珍贵,肉价很高,大多数古希腊人平时肚子里油水不多,鲜肉更是只在少数祭祀场合才能吃到。有媒体调侃,这种“信神明、有肉吃”的安排能让人们更加坚定信仰,也让那些收获满满的奥运观众对4年后的盛事充满期待。
古希腊人历来把体育竞技视作祭祀奥林匹斯山诸神的节庆活动,因此当时的奥运会本质上是一场宗教仪式,一些专家学者总结称“体育只是形式,宗教才是根基”。澳大利亚“对话”新闻网称,对于希腊普通民众而言,观摩奥运赛事更如同一次“朝圣”之旅,这一点在希腊的语言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希腊语中形容普通观众为一个词,而形容观摩过奥运会的人的时候,用的是另一个词,大意为“见识过神圣场面的人”。
此外,古希腊的每一届奥运会也会吸引不少政客与学者,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当地授课,政客借机发表演说,诗人则在赛事期间进行创作,他们为赛事增添浓郁的文化气息。希腊历史学家与文学家、《历史》一书的作者希罗多德就曾在奥林匹亚一处神庙的门廊附近开办过多场讲座。(刘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