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查一查天津刨冰:怎么做到又“土”又好吃的?
北美
北美 > 文旅 > 正文

建议查一查天津刨冰:怎么做到又“土”又好吃的?

建议查一查天津刨冰:怎么做到又“土”又好吃的?

如果单论一座城市独树一帜的气质,天津当属妙趣天成的典范。被海河浸润的天津城,粘连着风云际会的往昔,却猛扎一头,把万千气象化解在惯常的日子里。

抖落的笑料、马路牙子上溜边儿吃的海晚刨冰、煎饼果子的蒸腾气,让这座裹挟着渤海咸涩滋味的北方城市,既有壮志凌云的少年气,又带着“嘛事都不叫事儿”的轻盈豁达,随时涌入生活的河流中去。

天津的“哏”劲儿,是语速轻快、尾音捎着“弯”的津味方言,就连马路牌上“驾车说笑 危及安全”的警示语,也藏着四两拨千斤的人文智慧。天津人能在语言里“打贫”,把日子咂摸出自在哏趣的兴味来,也能在烟火弥漫的街头巷尾,找到鲜活扎实的生活剧场。

摸不清生活的方向时,就上天津看看。摊贩口中一句“您了瞧好”的笃定,让人心里猛起一个激灵——任凭外界如何变幻,在天津人眼里,日子在消遣与笑谈间,总能变得“嘛事没有”,至此,属于天津的鲜活人间便热热闹闹开场了!

图片

入夏后的天津,人们热衷于寻“冰”。纵然消暑的方式千万种,但在天津人看来,消暑不是对热浪的避让,而是要走出门去,大大方方去迎接的。天津人对酷暑天气的倒屣相迎,只因一碗地道的天津老刨冰。这是属于天津人的一期一会,也是走出空调房与喧腾的暑热相拥的可爱气儿。相声快板与煎饼果子分解了大众对天津的想象,如果不是在夏天闯入天津城,就很容易错过天津街头这份私藏的鲜爽意趣。

一海碗堆尖的冰山,浇淋上黏黏糊糊的佐料,转着碗边一道儿吸溜下来,碎冰在浓稠的酱料里融化,沁甜的黏润和爽气的冰碴儿互为表里,自上而下的冰凉感反复袭来,这碗老味儿刨冰,是天津人夏天的魂。

图片

看上去黏糊糊,但色泽诱人的天津传统老式刨冰

@超认真的贪吃美少女

天津刨冰不仅浸润着城市的市井烟火,也暗连着跨越千年的饮食脉络。国人与冰的渊源,早在周代就已经初现端倪。当时名为“凌人”的官职专门负责采冰、藏冰,当时冰块还没有演化成寻常吃食,而是王公贵族在祭祀、消暑等重要场合用的专属珍品。

直到进入唐代,碎冰打底、浇上糖蜜奶制品的冰品正式“出道”,到了宋代,刨冰文化不仅被完整延续下来,花样更为繁多。其中蜜冰沙就是宋代的最有代表的名品刨冰之一。

但刨冰真正走入民间、发展出独特风味,还要从天津开埠说起。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后,多国租界林立,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涌入,冷饮风潮随之兴起。1887年日本发明的手摇刨冰机问世,在20世纪20-30年代由天津三条石的铸铁厂实现本土化生产,让刨冰制作不再高不可攀。1933年《北洋画报》刊登的冠生园刨冰广告,足见当时刨冰已成为天津人消暑的新宠。

图片

图片

三条石博物馆的刨冰机,

以及如今天津刨冰店仍在使用的传统刨冰机器@鸭鸭觅食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天津街头手摇刨冰摊是80后的群体记忆,入夜后,手摇刨冰摊早早亮起灯,摊主手腕翻飞,粗粝的冰屑浇上颜色鲜艳的糖精水,撒上一勺在水里泡胀的葡萄干,霓虹灯管在夜色里明明灭灭,孩子们攥着皱巴巴的五角纸币,吮着口水望着搪瓷碗里颤巍巍的冰堆,这带着甜味与凉意的质朴滋味,是无数天津人记忆深处最贪馋的童年滋味。

时间进入90年代初期,麦当劳、肯德基带来冰激凌新潮,天津刨冰也在时代的“推搡”中顺势革新,当时出现了电动刨冰机,相比过去的手摇机,产冰速度快,冰屑变成了冰沙,口感更加绵密。不甘落后的天津人,从刨冰的生意经里,又找到了与之相配的红豆炼乳,绵密的红豆沙裹着稠厚的炼乳,铺陈在蓬松的冰沙间,甜味层层渗透却不齁腻。冰粒的清冽缓解了炼乳甜腻的厚重感,甜意既不会被压得发沉,也稀释了冰沙的清淡寡味。

追溯天津刨冰的实在分量,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刻进天津人的买卖生意经里,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算不上丰裕,但刨冰得靠着真材实料,才能让食客吃得爽快过瘾。进入21世纪后,韩式、台式冰饮风靡大陆,天津刨冰仍然稳坐泰山,成为天津人心里不可撼动的存在,这款“老味傲娇”的天津刨冰能从畅销走到长销的原因,离不开把“讲究”刻进基因里的天津人:酸磨糕一定要现磨熬煮,红豆必须经历慢炖才能有绵沙的口感。爱抖包袱的“哏”都人民,在面对食物时绝不潦草敷衍,那股较真的蛮劲儿构成了天津人质朴真诚的性格底色。

图片

可能是全国最传统的刨冰@鸭鸭觅食记

图片

天津刨冰没有玲珑精巧的外形,如同记忆中母亲的家常菜,委实没有色彩搭配和装盘技巧,一股脑儿冒尖的菜和肉,只图一个扎实饱满,和天津人骨子里的实在劲儿如出一辙。堆成小山的冰碴子淋满浓稠酱料,海碗一递过来没有丝毫扭捏作态,偏要用最直白的沁凉与甜香,夺回人们夏天的食欲。

图片

地道的刨冰,搭配的都是朴素到简陋的盒子

@好运多多歪女士

在天津吃刨冰,得加“老味”作前缀,老味刨冰偏向酸口为主,当地人把山楂称作红果,也是老味刨冰的灵魂配料之一。红果必须得是燕山山脉酸味浓烈、果小肉厚的铁山楂,红果加冰糖熬成果酱状的果酪后,盖在冰尖上,果酱的温润果肉颗粒与滑糯胶质形成反差口感。

在老味刨冰里,杏干是和红果并称“酸甜双绝”的灵魂配料,它的讲究程度一点不输红果,刨冰摊主通常选择个大肉厚的杏干,晒到果肉缩成深褐色,水分收干但保留嚼劲,闻着有股自然发酵的果酸香气,不是市面上软趴趴的甜杏干。决定杏干口感好坏的标准在于杏干要提前用凉白开泡软,泡到果肉舒展却不烂,咬起来带点韧劲儿,吸饱了水分后,酸甜交织。

图片

小胖刨冰店的招牌老实刨冰@好运多多歪女士

带着果肉颗粒和胶质的红果酪与果香突出的杏干酱混合浇在冰沙上,一勺下去,以酸换得解暑的功效。如果嫌酸劲太烈,也可以添一份蜜红豆做压轴,煮到沙化的红豆裹着糖蜜,颗颗吸附在冰沙上,用勺背碾碎时能拉出黏润的丝,混着冰沙送进嘴里,先是红豆的甜糯裹住冰的凉,后味又渗出红果酪的余酸,天津夏天的热辣和爽快,一同糅进了这一碗里。

老天津人夏日食酸的味蕾经验里,酸枣面也是老味刨冰的绝佳选择,酸枣面顾名思义是由酸枣演化而来的刨冰佐料,先把酸枣打碎后磨成细粉,再过筛、去杂质后,得到的细腻的酸枣面就变成了天津刨冰的经典配料。到了刨冰摊,摊主会舀一勺酸枣面,用凉白开化成绛紫色的酸磨膏,浇淋在冰沙上,果酸混着细微的果肉纤维入口,凛冽的酸味蹿进喉咙,稍适等待胃里风平浪静后,泛着草木的清香味旋绕在舌尖里,从嘴巴里缓缓“抬”出来。

图片

刨大人家的刨冰上铺满了厚厚的酸枣面@好运多多歪女士

在天津老味刨冰的江湖里,很多食客惦念着一口“四黑”(或者三黑)刨冰。这是流行于天津刨冰摊上的一款特色刨冰,主要由红豆、蓝莓、巧克力酱和桑葚四种黑色或深色的食材混合在一起的特色冰品,“四黑”并非只是色彩上的暗黑美学,四种神色食材构筑了酸、甜、香、浓的独特风味,刨冰处在“要化非化”的流动状态里,饱满绵密的红豆与颗粒分明的蓝莓酱,恰好补充了口感上的轻薄。醇厚的巧克力和果香释出的桑葚酱,又把粗粝的冰碴衬托得细腻软糯。

图片

图片

王中王家的三黑刨冰@鸭鸭觅食记

天津刨冰地道的吃法,也讲究循序渐进。刚入口时,先抿一口表层冰碴,感受粗粝冰粒在齿间碎裂的清凉,等到冰碴微微融开,果酱与糖水渗入缝隙,再用大勺“㧟”着吃,酸甜肥润的果肉裹着半化的冰沙,口味最是丰富。光是沿着碗边吸溜还不算过瘾,得向摊主要一根吸管,深深探入碗底,听到“呲溜”一声后,裹着红豆沙的绵密、酸磨糕的酸甜、杏干果肉的嚼劲,连同微微化开的冰沙,全部卷入舌尖,海碗里残留的甜水被吸得“咕嘟”作响,等到甜水喝完后,再咬一勺碗底的果酱,才算把这碗刨冰的精髓吃了个彻底。

图片

天津的盛夏,“吃刨冰去”是一个动态的社交邀请,刨冰摊前上演的市井生活远比相声更加鲜活立体。马路边上吃刨冰、撸把肉串、吃碗砂锅是天津的城市景观,几张晒得褪色的塑料凳配上摇摇晃晃的矮桌,就撑起了一场流动的吃冰盛宴。桌与桌之间相隔紧密,面前琳琅满目的“冰山”摆放在一起,为新来的食客提供了点单线索,“我要隔壁桌的同款”“你这个好吃吗”三言两语间,话头被拉扯开来,心里的燥热已经减了大半。

图片

正宗的天津的刨冰店,都是板凳当桌子,坐在马路边开吃

@鸭鸭觅食记

勺子“咔嚓”一声凿开冰顶,脆响的冰塔稀里哗啦落在了碗里,第一口冰沙入口,沁凉的绵甜在舌尖炸开,所有在夏天堆积的闷湿燥郁都全然消解了,邻桌人大喊一声“续冰”后,举着冰铲应声而来的摊主,朝塌陷下去的刨冰碗里,续起了“冰山”。这里的买卖交易,浸润着浓稠的人情味,续冰免费,佐料丰富,常客来时,碗底里总能瞥见多埋一勺的红蜜豆。

图片

在天津,吃冰是门大智若愚的学问,看似不拘小节的市井街巷里,藏着天津人对生活最通透的领悟。暑气蒸腾的七月天里,城市的地皮被热浪冲洗得发烫,天津人却气定神闲地钻进马路摊里“以热攻热”。

天津的夏天,像一把钥匙,拧开了人们松弛生活的开关,守住拙朴的生活,也拥有了最本真的快乐。在这里,无需精致的装潢,不必在意吃相是否优雅,人与人共享一份清凉的食欲,“哏”都人的优哉游哉,如同这碗冒尖的刨冰,无需包装粉饰,自有浑然天成的通达与智慧。